新闻动态 NEWS
你的位置:合肥新万博汽车城怎么样 > 新闻动态 > 1953年,领导看报时意外发现身边清洁工的照片:他竟然是特等功臣
1953年,领导看报时意外发现身边清洁工的照片:他竟然是特等功臣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1953年9月,秋意渐浓,但暑气未消。某日午后,河南省某招待所内,刘主任刚用完午餐,正躺在床上打算小憩。临睡前,他顺手拿起一份《人民日报》,随意翻阅起来。

李耀文,26军的政委,正在寻找一位在朝鲜战场上荣获特等功勋却至今下落不明的战士。这位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表现出色,功绩卓著,但战后却失去了联系。李政委希望借助公众的力量,尽快找到这位英雄,以表彰他的贡献并给予应有的荣誉。

刘主任猛地一惊,噌地一下从座位上弹起来,急匆匆地往外跑。他心里直打鼓:那个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,搞不好这会儿正在他们单位的大太阳底下,挥着扫帚扫地呢!

这位神秘的特等功臣究竟是何方神圣?他真的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清洁工吗?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。

【招待所里的清洁工】

不出所料,刘主任的推测得到了印证。骄阳似火,机关大院的长廊上,一个瘦削的身影正弯着腰,专注地清扫着地面。作为招待所的必经之路,这条走廊每天都要被他清理好几遍。

老雷是大家对他的称呼。至于他的本名,刘主任这个小小的清洁工头儿也没太放在心上。不过,那张报纸倒是让他想起了点什么,脑子里依稀记得,老雷的名字好像和报上写的对得上号。

一年多前,老雷来应聘清洁工职位。虽然他还不到30岁,但整个人显得特别虚弱,完全不像个年轻人该有的样子。按理说,年轻人愿意做清洁工已经很不错了,可当时所里还是有人反对,主要是担心他身体不好,可能干不了这份工作。

老雷这人挺实在,干活从不挑三拣四。他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,刘主任看他这么不容易,就决定给他个机会。老雷确实没辜负大家的期望,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,做事特别认真。虽然手脚不算麻利,但啥脏活累活都抢着干,连窗户都擦得透亮,看着就让人舒心。

这世上同名同姓的人不少,可刘主任心里直犯嘀咕,因为人民日报的寻人启事还附了照片。照片里的小伙子精神抖擞,显得更年轻,但五官眉眼却和自己一模一样。刘主任盯着照片看了又看,越看越觉得像极了。

为了确认自己的猜想,刘主任赶紧走过去,叫住老雷,让他先歇会儿,然后把他请到办公室好好聊聊。

“老雷,听说你以前是军人?”

面对刘主任的疑问,老雷没有直接否认,但对自己的过去却避而不谈。关于老雷是否当过兵,大家私下里也议论纷纷,主要是因为他年纪不大,身上却有不少伤疤。这些伤是怎么来的?有人说他上过战场,可也有人质疑,他那么瘦弱,真的能扛得动枪吗?

聊了半晌,见老雷闭口不谈,刘主任心生一计,开口道:"你离开26军这么长时间了,战友们都很挂念你,李耀文政委也在四处打听你的消息!"

老雷原本轻松的神情突然凝固,这个平时话不多、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,此刻眼中竟泛起了泪光。

果然是他没错。刘主任迅速掏出报纸,递给老雷,让他看看那篇报道。

"他们一直在找的雷保森,就是我本人。"

眼看瞒不过去,在刘主任的追问下,老雷终于松口,开始回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
【援朝战场立奇功】

我老家在河南考城,最初我的姓氏是李。

老雷本名雷保森,1925年生于河南考城(现兰考县)大岗集,家里世代务农。由于兰考县常年遭受盐碱地和风沙灾害,加上地主的盘剥,生活难以为继。无奈之下,父母带着几个孩子背井离乡,逃到了驻马店的上蔡县。

在那个艰难的时期,雷保森一家在新环境中孤立无援,生活无着。迫于无奈,他的两位姐姐被迫成为别人家的童养媳。短短两年内,父母相继离世,年仅五岁的他被迫在街头乞讨维生。一年后,一位姓雷的好心人收留了他,他也因此改姓为雷。

雷保森自幼深受家人疼爱,但家境贫寒,13岁起便主动承担起养家重任。1946年秋,在郑州一家饭店打杂的他,偶然得知参军机会,便毅然投身军旅。

1948年,他所在的民兵队伍被整编为解放军78师234团3营9连。两年间,雷保森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枪手,参与了解放开封、睢县、鲁西南和济南等地的战斗。

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雷保森历经生死考验,逐渐蜕变为一名无畏的勇士。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,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他曾孤身深入敌营,成功擒获了敌军的一名团长,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。

1950年,朝鲜战争打响,雷保森作为志愿军的一员奔赴前线,被编入26军9连4班并担任班长。在一场关键战役中,他创下了我军前所未有的战绩,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1951年3月底,正值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的尾声。由于连续遭遇挫败,美军决定发动大规模机械化部队进行反攻。

当时,雷保森所在的26军在七峰山一带布防。有一天,他接到任务:带领4班坚守299.3高地!

七峰山的299.3高地地势险峻,山间有一条公路蜿蜒而过。由于地形复杂,修路时形成了一段长达200多米的陡峭断崖,公路恰好从断崖下方穿过。美军此次出动了机械化部队,包括坦克和装甲车等重型装备,要攻占七峰山,必须经过这条大路,因此这里成为他们的必经之地。

兵法中提到,"在险要地形作战,应抢先占据高地,居高临下以迎击敌人",选择高地设伏无疑是最佳策略。这一重任,最终落在了雷保森的肩上。

3月24日,雷保森带领由4班和火箭筒小组组成的9人小队,向299.3高地进发。

一到地方,雷保森就立刻把大伙儿叫到一起,商量对策和分工。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后,觉得断崖这地方挺适合打埋伏。于是,他们在断崖后面挖了个弯月形的壕沟,既能藏起来不被发现,又能在敌人经过时突然出击。

在高地隐蔽了将近四天后,27号下午,美军装甲部队如预期般经过此地。雷保森带着九名战士,等敌人进入埋伏圈后迅速出击。面对十二辆坦克,他们先用火箭弹击中领头的那辆,接着用手雷炸断了倒数第二辆的履带,顺便还摧毁了一辆吉普车。

眼看11辆坦克全被炸瘫,动弹不得。雷保森立刻带领战士们返回阵地,准备迎击紧随其后的一百多号敌军步兵。

原本战局进展平稳,不料被摧毁的装甲车内还有幸存的乘员,他们迅速操控武器,向我方阵地发起反击。

成功完成阻击任务后,雷保森接到撤退指令,立即着手组织队伍撤离。然而,前方的交火声引起了后方步兵的注意,他们迅速投入战斗,使得撤退变得异常艰难。面对这种情况,队伍不得不一边反击一边缓慢后撤。

在激烈的战斗中,雷保森为了确保战友们的安全,不幸被敌军重重包围。面对绝境,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跳下悬崖,以避免被敌人俘虏。

【功臣隐没民间】

幸运的是,雷保森从崖上掉下时,被树木缓冲了一下,才得以保住性命。之后,他被附近的朝鲜村民发现并救了起来。

久经沙场的雷保森,早已遍体鳞伤,身上布满了枪伤。这次从悬崖坠落,更是让他伤上加伤,彻底成了残废。

"既然我无法再上阵杀敌,回部队只会拖累大家,不如让他们以为我已经牺牲了。"

伤愈之后,雷保森决定不拖累部队,悄然回到故乡,过起了平凡的生活。多年离家,他带着满身伤痛归来,却从未向人提起过往的经历。日复一日,他只是默默地劳作,仿佛那段岁月从未存在过。

雷保森在七峰山的战斗中,无意间创下了我军步兵击毁坦克的惊人纪录,为后续部队争取了关键时机。因此,他被授予特等功,并荣获“一等战斗英雄”的称号。战后,部队组织人员在悬崖下搜寻他的下落,因为在整个七峰山都未找到他的身影,大家都坚信他仍然生还。

战后,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26军政委李耀文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。出乎意料的是,居然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这位国家英雄。

通过招待所刘主任的汇报,消息迅速传递到上级,雷保森很快被安排返回北京,并获得了毛主席和彭老总的亲自接见。

正是因为有雷保森这样无数忠诚报国的革命战士,心无旁骛、一心为国,我们的国家才能从战争的泥潭中崛起,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,打赢了抗美援朝这样奠定国家根基的关键战役。向他们致敬!